中国海洋报推出2010年十大海洋新闻

发布日期:2011-01-07 浏览次数:365

   2010年刚刚过去。回首这一年,我国海洋事业蓬勃发展,海洋开发利用、海洋管理、海洋科技、海洋保护及可持续发展都取得了令人鼓舞、振奋的成绩,海洋领域发生了许多大事、要事。2010岁末之际, 《中国海洋报》初评了2010年发生的20个重大海洋新闻事件,并诚邀读者为 “2010年十大海洋新闻”投票。通过网站、电子邮件、电话和手机短信四种投票方式,广大读者踊跃投票, “2010年十大海洋新闻”新鲜出炉。     

  一、李克强会见全国海洋系统“双先”代表     
  2010年12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全国海洋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代表。他指出,海洋事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促进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李克强说,过去5年,我国海洋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全国海洋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开拓进取,扎实努力,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维护海洋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十二五”规划首提发展海洋经济“百字方针”    
  2010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其中第十七条写道: “发展海洋经济。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发展海洋油气、运输、渔业等产业,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加强渔港建设,保护海岛、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环境。保障海上通道安全,维护我国海洋权益。”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实施   
  2010年3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 (以下简称 《海岛保护法》)正式实施, 《海岛保护法》是继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之后我国出台的有关海洋管理的又一部重要法律。该法律的出台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海洋管理的法制体系,是依法管海的重要体现。   
  《海岛保护法》的实施标志着我国依法管海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对保护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生态系统、规范无居民海岛使用秩序、实现海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促进海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我国载人潜水器创造下潜3759米水深纪录  
  2010年7月13日,我国自行设计、集成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在为期49天的中国南海试验中成功下潜到3759米,圆满完成了3000米级海上试验任务,并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这是我国继2009年创下1109米的国内最大载人下潜深度纪录之后,取得的又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突破。正如开发利用太空离不开航天运载装备一样,开发利用海洋离不开深海运载装备。大深度载人潜水器和其具备的深海作业能力,将为我国大洋国际海底资源调查和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高技术装备。同时,载人深潜技术的发展还将带动我国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包括推动我国深海运载、深海勘探、海底作业等共性技术的发展,推动我国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的发展。  
  五、中国第四次北极考察队首次到达北极点 
  北京时间2010年8月20日22时34分,执行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任务的 “雪龙”船到达北纬88°26.52′、西经176°59.88′,成为本次考察船舶到达的最北点,它创造了中国船舶到达地球最北海域的新纪录。 
   同日,考察队队员乘坐直升机降落在北极点的冰面上。考察队领队吴军、首席科学家余兴光代表考察队在北极点上放置了象征中国北极科学考察工作者在地球最北端思念祖国和对北极科考深厚情缘的铜制红色中国结纪念物,宣告中国第四次北极考察队的到来。这标志着中国对北冰洋的考察范围已经延伸到地球的最北端,创造了我国历次考察队到达北冰洋最北的纪录,同时也是中国北极考察队首次到达北极点。 
  六、中石油大连海域污染事件 
  2010年7月16日18时20分左右,大连新港至中石油大连保税油库输油管线在油轮卸油作业时发生闪爆,引发管线内原油起火,致上万吨原油入海,创下中国海上溢油事故之最。 
  泄漏事故发生后,国家海洋局紧急启动应急机制,全力应对海上溢油灾害。截至7月29日,大连市海洋与渔业局回收海上溢油9584.55吨。连同国家海洋局调集的中海油,共回收海上溢油11227吨,占整个海上溢油回收总量的92%。 
  “7·16”火灾事故是一起严重的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同样也是一起重大环境污染事件。中国海监船7月19日13时30分的监视结果显示,受污染海域约430平方公里。石油泄漏对于大连湾的海水质量、生态系统和海洋生物产生了很大的威胁。 
  七、全国科技兴海大会召开  
  2010年12月10日,全国科技兴海大会暨首届全国科技兴海成果展览交易会在广州圆满落下了帷幕。此次大会的主题是推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沿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近200家单位参加了展览交易会,展示近300项技术和成果,交易会签约金额达21亿元。此次大会集中展现了全国海洋界科技兴海工作成果,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科技创新及其对海洋经济支撑能力的建设,体现了地方是根本、政产学研结合是主线、企业是主体的科技兴海的原则,意义重大。 
  八、海洋两项产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0年10月18日,国务院正式对外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海洋生物技术产业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被列入其中。该决定明确,将从财税金融等方面出台一揽子政策,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该决定提出了“加快海洋生物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和“面向海洋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在国家产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国家产业政策对海洋生物技术产业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形成较大支撑,以海洋生物技术产业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海洋新兴产业将迎来发展的春天。 
  九、围填海计划首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2009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海洋局联合下发了 《关于加强围填海规划计划管理的通知》,确定从2010年开始,将围填海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对围填海实行年度总量计划管理。该计划指标是在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上报2010年围填海计划建议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调控要求,经综合平衡编制确定的,并于2010年3月经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批准。 
  该通知的确定和下发为整顿围填海秩序、控制围填海规模、合理利用海域资源提供了可操作的手段,在增强海洋对国民经济的保障能力、提高海域使用效率、实施宏观调控等方面将发挥出重要的调节作用。 
  十、黄渤海遭遇30年同期最严重冰情 
  从2010年1月初起,受北方地区频繁冷空气影响,渤、黄海域出现近30年同期最为严重的海冰灾害。冰情对沿海水产养殖、港口运输和油田钻井平台作业等造成影响,辽东湾个别油田受海冰影响停止作业,船舶进出港口时间明显增长。在1月中旬时,辽东湾浮冰最大外缘线达到60海里至70海里,莱州湾和渤海湾浮冰最大外缘线均在30海里左右,渤海海域结冰面积已经达到3万平方公里,约占渤海海面的40%。据2010年1月19日的估算,山东沿海灾情最重,初步估计损失将近7亿元。直到1月底,海冰冰情整体上呈略缓解趋势。渤海海冰灾害暴发后,受灾地区各级政府积极组织群众抗灾自救。国家海洋局党组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监测预测,及时发布预警预报,并迅速成立了应对海冰灾害应急管理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协调海冰灾害应急工作。(转载自中国海洋报)